近年来,中国新能源存储产业取得了显着增长。 2012年,储能总容量仅为2000千瓦时。然而,到2018年,这个数字已增加至60.6万千瓦时。这一增长可归因于在实现“双碳”减排目标的推动下,利好政策的实施和新电力系统的加速建设。截至2023年6月,全国已投运储能电站699座,总发电容量1430万千瓦,储能总容量2877万千瓦时。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储能规模将达到8000万千瓦。
新能源储能产业政策利好、商业模式成熟,系统成本快速下降。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出通知,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。该通知强调了储能作为现货市场运营主体的重要性,鼓励储能参与市场交易。仅2023年上半年,国家就出台了近20项与储能相关的政策。
新能源存储系统成本快速下降,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。发电集团在电化学储能领域投资规模和增速最高。截至2022年底,中央发电企业、社会资本、电网公司、地方能源国企发电量占比分别为47.24%、41.10%、9.54%、2.12%。
电力侧、电网侧、用户侧等不同类型的储能应用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。电力侧储能主要以新能源分配和存储为主,累计运营电量最高,共有263座电力侧储能电站投入运营。火电配储则有49座在运电站,主要分布在广东、山东、江苏、山西等省份。用户侧储能,包括工商业和备用电源,占累计运行能源的很大一部分。
电网侧储能的经济性有所提高,投运的电网侧储能电站数量不断增加。独立储能领域发展显着,约30个省份出台支持政策。特别是山东省已成为我国自主储能发展的典范。替代能源存储也在不断增长,约有20个省份实施了在关键节点和边远地区部署新能源存储的政策。
随着峰谷电价差距的拉大和有序用电政策的出台,新能源储能未来发展前景广阔,特别是在工商业领域。但要保证新能源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,还需要解决准确划分储能类型、利用多种储能来源协调运行、研究可持续价值形成机制和政策机制等挑战。
相关产品:
如有侵权将删除
参考网站:https://www.cpnn.com.cn